|
15年前被救的孩子们,如今……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 8.0级特大地震突袭四川汶川 天崩地裂,满目疮痍 数万人遇难,举国同悲 灾难面前,各路救援力量拼尽全力 创造出一个个生命奇迹 15年过去了 地震中获救的少年都已长大 他们曾被光照亮 如今也想成为光 今天 他们写下最想说的话 01 15年前,6岁的张自立刚读一年级。地震时,教学楼瞬间垮塌,是救援队为乡亲们搭起了帐篷,送来了生活物资,帮大家解决了生活急需。 如今,他是一名消防队员。2022年泸定地震发生后,他与战友一起赶赴灾区,将搜救出的婴儿呵护在怀中的一幕感动无数网友。他也因此被称为“汶川哥哥”。张自立说:“6岁时在汶川特大地震中被解放军和消防员救过,我想接力好这一棒。” “我是否也在别人心里种下种子?” 2008年,我在村里读一年级。学校不算大,只能容纳20个人左右。村里面多数大人都外出务工。 地震发生时我们正在上体育课,一声巨响突然而来,大地开始剧烈摇晃,我们在操场上根本站不住,村长赶紧招呼我们蹲下护住脑袋。学校的房顶一整个砸了下去,一瞬间两层楼的学校只剩下了一层,所幸没有人受伤。 当救援接近尾声,我们到达临时安置区,远远就听到帐篷里传来小朋友的歌声。他们用童真的眼神看着我们,向我们敬礼。当我和队友说出那句“别怕,有我们在”时,仿佛时空穿越般,顿时明白了当年支援汶川的解放军、消防员们的心情,那一刻,我突然就想落泪。 我想,自己是不是也在别人心里种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? 02 15年前,5岁的朱宇被倒塌的房屋砸中。医生冒着余震的风险,在晃动的无影灯下,为她进行开颅手术和左腿截肢。苏醒后,小朱宇依旧用微笑感染大家,被大家称作“重伤天使”。 “您呵护的小朱宇长大了” △当年报纸上的相关报道 康复过程中,我得到了很多帮助,有公益组织给我提供免费的假肢、教我们画画,我还进入了一家残健联合的学校学习。学校里的周老师很喜欢我们,总是关心我们吃得好不好,睡得舒不舒服,我们遇见大事小事也常常跟她讲。私底下,我们都叫她“周妈妈”。 03 “大家在释怀,在成长” 截肢后,自卑成了我的整个青春期逃不开的话题。有一次,妈妈用轮椅推我去散步,路上一个小孩问:“姐姐怎么这么奇怪?”为了变得“正常”,我那时只敢穿长裤。 汶川地震后,我们有个100多人的“小圈子”,都是遭遇截肢或重大伤痛的幸存者。以前,我们想尽办法隐藏伤口,但15年过去了,大家都在释怀,都在成长,都在好好生活。我们完全接纳了自己。 2022年,我参加北京冬残奥会开幕式表演,也认识了很多截肢的朋友。其中,一个比我年纪还小的女孩告诉我,她从来不排斥露出假肢,还邀请我跟她一起穿裙子。 我们俩去了游乐场,那里游客熙熙攘攘,但没人关注我的假肢,甚至没人多看我一眼——那一刻,我特别特别开心,也感觉到前所未有的自由。 △游玩时,两人为彼此拍下照片,还让假肢同框。 04 15年前,李魏坪是名初中生。他的学校因地震受到重创,在向安全地带转移的途中,他不慎与大家走散,惊慌失措时,一辆军车停了下来,将他安全带到了同学身边。 △李魏坪所在的学校几乎被夷为平地 “地震夺去了太多,除了希望” 工作后,我不太经常回北川老县城,上一次回去还是前年。 我和几位朋友来到了曾经读书的北川中学,那里已经建成了地震纪念馆。纪念馆后侧有一片草坪,它原本是初一年级教学楼的位置。当地震袭来,很多同学的生命停留在了花一般的年纪。望着草坪我有点出神,如果没有这场灾难,他们现在可能有了一份很好的工作,可能有了自己的家庭,可能生活得平淡且幸福…… 在北川老县城,很多小时候熟悉的场景也消失了。深深的巷子、斑驳的砖墙、夕阳中的街坊,还有爬过的那一棵棵老树,如今都深埋在山体滑坡和泥石流中。 就在我准备返程时,却意外看到一朵辛夷花开在一处废墟上,粉红粉红的,特别好看。在外面,五月份已经很难看到这种花,但这一朵偏偏独一无二地灿烂着。生命的美丽就是这么简单,地震夺去了我们太多,但从来没有夺去希望。 △辛夷花,又名玉兰,一般2—3月份开放(资料图)。 一方有难,八方支援。曾经撕裂的土地,如今已经平复;曾经受伤的人们,也都迈向新生。汶川从来没有忘记灾难中的各路援手,他们用另一种方式诉说着感谢。 2020年武汉暴发疫情,汶川群众自发捐赠蔬菜,大卡车写着:“汶川感恩您,武汉要雄起。” 2021年河南大暴雨,来自四川的救援力量驰援相助。“你们曾帮助了四川,四川现在来帮你们。” 2022年泸定地震,汶川人民倾力相助,自发捐献果蔬等物资。 2022年湖南新田森林火灾,来自汶川的消防员蔡茂强随队驰援。救援中,火烧迹地内出现复燃,向上迅猛燃烧。他大声嘶吼着提醒战友,自己却没来得及撤离,最终因伤势过重不幸牺牲,年仅23岁。 他曾是一名在汶川地震废墟中被救下的孩子,正是那时得到的帮助,让他长大后打定主意:“地震时我曾被救过,想把这份爱传递下去。” 来源:中国残疾人联合会 |